王利芬消费逝者被批,莫做新时代的“孔乙己”
年轻的茅侃侃突然自杀了,年仅 34 岁,一说是因为创业压力;一说是重度抑郁症。 生老病死,也是寻常事。因为与他并不熟悉,并无多少悲伤。似乎与朋友的饭局有过一面之缘,瘦削而坚毅的脸,印象最深的是一直纹到手背上的纹身,颇带着点凶悍。 但又一次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论,王利芬的创业感慨迎来了100000+,为这事高兴了下的她迅速又被更多的人骂了回去。 骂声颇像“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”,仿佛大伙儿都在消费着孔乙己一般。有人说,不要动不动“创业教”,也不要动辄创业压力,人家不过是抑郁症导致。 自己有时也能找到孔乙己的影子,但内心中却永远挣扎着的是“坚决不要”。但与其就此事发点感慨,倒不如想想今天这个时代。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层面,中国确实走到了世界前列,伴随着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大潮,中国的创业者群体确实星火燎原,蓬勃发展,这依然是一个主潮流。 创业不过是资源与战略相匹配的过程,这个过程确实艰难,但也未见得就比别的领域难多少。不过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的,也就不要和“志在改进世界的某个点”的创业比较,二者确实天差万别。 另一个方面,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意见释放,地球村效应也让这个星球空前喧嚣。“意见的自由流通”确实没什么不好,尽管很多人不这么想,他们只是害怕,害怕丢掉了话语权。 实际上,从社会学理论上,这只不过是一个迟到的“后现代主义”社会。物质追求成为主流,人们丢弃敬畏,藐视权威,并且还要将它们踏进烂泥里,然后再踩上几脚。 所以,碎片化,极化,戾气十足,消费主义盛行。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,并无多少人关心“真相”,更遑论专业性,只管说便是,这构成了极度碎片化;而要想让自己的声音或行为露出,并引来关注或者骂声,都必须“出格”,天然地舍弃敬畏与权威,甚至于和他们唱对台戏,这就是极化。视频直播中发生的花样百出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例子;在“出格”的推动下,又在网络“看不见的幕”遮挡下,人性中最阴暗的那些东西蓬勃而出,戾气十足的“镜像”便形成了,所以,并非“坏人变老了,老人变坏了”的争论,社会还是那个社会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物质的丰富,也带来了社会分层,知识沦陷,重视物欲的消费主义自然也就来了。只是在“迟到了的后现代主义”中,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。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,迂腐不堪,麻木不仁,生活上则穷困潦倒,四体不勤,最后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。 而后现代主义中所表现出来的,碎片化、极化、戾气十足,以及消费主义横行的普遍的人的形态,颇可以被视为新时代的孔乙己。 在张锐辞世的时候,在魏则西病逝的时候,在华为“连环跳”的时候,在这次茅侃侃自杀的时候,都不过如此。 但必须意识到,后现代主义的发展,并非是一直碎片化,它只不过是去掉中心,而建构更多的中心;它的发展,会走向安静,走向秩序。 这样的社会进化过程实际上异常残酷。 在这个过程中,那些谋求出格而丢掉人性,丢掉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的人,将会真的变成“碎片”本身,甚至,连碎片都很难保全,它会永远将一个人标上记号,作为新的“孔乙己”埋葬掉。 拉开时间线,敬畏仍然是人生的上轨道,而专业则是人生的下轨道。它们像正义一样,只会迟到,不会缺席。 追逐热闹,丢弃敬畏,藐视权威,显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。 也许正是基于此,高晓松才会怒斥清华博士;也许正是基于此,胡适才会说,看一个国家的文明,要考察三点,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,怎么对待女人,怎样利用闲暇时光。 当然,也正是基于此,阿德哥不敢自以为是,更不甘做新时代的孔乙己。 (编辑:葫芦岛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